项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项坠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消息】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0-11-23 04:08:04 阅读: 来源:项坠厂家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结合泉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泉州地方样板等发展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市、中国制造2025的样板区,当好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领头羊。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家转型升级自觉性;更好地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推动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切实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引导全社会投资,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2.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结合。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国家级金改区、民综改试点,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的体制机制,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海丝先行开放倒逼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借鉴先进国家、地区改革经验,优化制度环境,全面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活力和潜力。

3.龙头带动和大众创业相结合。坚持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发挥创业型城市优势,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培育更多创业创新主体,夯实产业集群基础,形成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4.存量调优与增量提质相结合。坚持稳住大盘,加强对存量优化调整,加快对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转移,为引入高端重大项目、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预留和腾出空间。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加大高端重大项目引进,形成新增长极、增长源、增长点,带动存量提升,形成高进低出、优胜劣汰的转型升级良性机制。

5.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更加注重规划引导、资源统筹、精准施策,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强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扶持,正向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进军新领域、拓展新市场、培育新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更好运用要素成本、资源环保约束机制,反向倒逼企业淘汰落后、转移过剩、主动转型。

6.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多规合一、产城融合,加强“一湾两翼”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湾区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城融合,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载体,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实现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互促互进、有效融合。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业特色化,农业现代化,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结构、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调整,推动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

——规模效益同步提升。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单位产出物耗能耗显著下降,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强化。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万元GDP建设用地比2015年下降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能耗指标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年。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层次日趋清晰,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产业进一步高端化。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互联网经济年均增长25%以上,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0%;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58∶42。

——产业竞争优势增强。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优势产业在全国、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到2020年,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超过5000亿元、3000亿元、2000亿元和2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11%、15%和9%左右,食品产业、工艺制品、纸业印刷三大特色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500亿元、1000亿元和1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1%和11%左右。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超过600亿元、700亿元和6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1%和15%左右。建筑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5家,其中超500亿元4家,争取8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或民营企业500强。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质量显著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103个、12个、130个;新增企业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联盟标准10项以上;上市企业达1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0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0家;建成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数字化制造基地。

——空间布局集约高效。土地集约利用,空间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到2020年,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13个,建成配套完备的新兴产业基地1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0个;实现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75%以上,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

坚持生产型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并重,全面推进“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泉州制造2025”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质量品牌三个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

1.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纺织鞋服产业要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发挥纺织服装品牌企业、上市企业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要进一步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产业链条,支持高科技纺织品和高端面料研发,加快离子型溶剂法竹浆纤维纺丝产业化,推广应用纺粘、水刺、针刺及复合非织造等新技术研发及产业用纺织品,大力推广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要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产业链,支持鞋材向功能性、高强度、复合性、多品种、环保发展,鞋产品向功能性、多功能、高弹性、耐磨、吸震发展,加强数字化鞋业设计和生产,研发针织技术和一次成型制鞋工艺;加强制鞋企业与设备生产商合作,推广应用自动化制鞋设备。石油化工产业要围绕创建生态石化工业园区,构建世界大型石化基地,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工业,大力发展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重点打造乙烯、丙烯、芳烃、碳四→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及纺织;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塑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功能性薄膜等;丙烯、芳烃→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PBT、PTT→工程塑料加工;乙烯、丙烯、碳四→有机化工原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4条石化产业链。机械装备产业要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强化泉州市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基础平台作用,努力突破一批机械装备共性技术和重大高新技术,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着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产业链,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石化机械、食品机械、茶叶机械、卫生用品机械等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水平,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建材家居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推动石材、建陶、水暖厨卫、水泥、墙体材料、门窗等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及新材料转型、智能家居发展。石材行业要发展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产品结构逐步向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发展,向家居装潢装饰、精品艺术等产业延伸。建陶行业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制造→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等产业链,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水暖厨卫行业要向卫生陶瓷、淋浴房、浴室五金挂件、五金配件、浴室柜、浴缸、不锈钢水槽等产品生产延展,开发面向新生代的,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化、数字化的水暖厨卫产品。

2.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食品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坚定走差异化战略,开发适应国内外需要的时尚、高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药用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集食品专业、材料贸易、创新研发、检测、培训综合性平台。食品业重点发展休闲食品、冷冻快熟食品、粮油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等,饮料业重点发展果蔬汁、凉茶、类乳饮品、无糖饮料、谷物饮料、功能型饮料和优质矿泉水等。工艺制品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以陶瓷工艺、石雕工艺、藤铁及木根雕工艺、树脂工艺等为主,完善和丰富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工艺制品专业化产业链。陶瓷工艺业重点发展中高档日用陶瓷、创意陶瓷、功能陶瓷、特种陶瓷等;石雕工艺业重点开发室内陈设和宗教、旅游、园林古建、城市雕塑、建筑构件等;藤铁工艺业重点发展与环境美术、建筑美术、现代家居文化相结合的工艺制品等;木根雕工艺业重点发展选用珍贵、优质木材开发的高端艺术精品和利用山区竹、树根资源开发的工艺饰品和工艺用品等;树脂工艺业重点发展石英工艺制品、树脂与光电结合制品、无毒可降解树脂材料制品等。纸业印刷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生活用纸业重点发展高档纸巾纸、湿巾纸、卫生衬纸、纸尿裤、厨房用纸、擦手纸等,产业用纸业重点发展彩印相纸、激光纸、墙体与木材装饰纸、医疗用纸、液体食品包装纸板、涂布白板纸、牛皮卡纸、纸袋纸、中高档箱纸板、高强瓦楞原纸、细瓦楞纸等,文化用纸业重点发展涂布胶印纸、铜版纸、无碳复写纸、传真纸、高精度打印纸、防伪纸等,印刷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产品、新兴智能产品、多层复合高档软包装印刷和即时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远程印刷等新型业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或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3.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把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和泉州经济资源禀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从技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出发,以创造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优化政府公共服务为抓手,通过主导、特色产业延伸、重大技术攻关对接、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争取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抢抓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微波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建成一批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要加强产业自主创新,加强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纸品、光伏新材料等。新能源产业要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节能环保产业要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的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要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主要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转型发展、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差异化特色和融合发展特征,突出现代服务业与优势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2.5产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升级的新支撑。重点推动发展现代物流、创新金融、电子商务、中介服务、旅游休闲、体育服务、健康服务等七大产业。

1.集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物流中心,加大港口、铁路、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培育现代物流体系。优先发展制造业物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运用。加快发展电商物流,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吸引制造商、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建设快递运转中心,提高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鼓励发展绿色物流,提升海铁联运功能,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创新金融产业要围绕建设国家级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功能完备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推动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及配套服务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区域总部,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设立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公司,以及设立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典当等金融中介机构;做大做强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抓紧设立产业投资股权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新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形成多层次的投资基金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新型业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着力打造覆盖面广的社会信用体系,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功能,积极推进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对台对外金融合作,不断提升泉州金融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电子商务产业要围绕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争创“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重点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代理运营服务、数据基础服务、咨询教育等产业,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开展由供应链末端向供应链上游环节转变,打造具有一定区域产业特性话语权的电子商务平台。中介服务业要围绕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破行业垄断,加快中介机构发展步伐。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重点发展和引进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市场监督鉴证机构、法律和财务服务机构、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类中介机构,加强对现有中介机构的培育扶持,使现有中介机构不断上规模、上层次,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中介机构资质审核资格准入制度,严格中介服务市场禁入、退出机制,规范收费行为,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制度。

2.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旅游休闲业要围绕建设海西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统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宗教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街区旅游、赛事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等各类旅游精品;加快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协作机制,联合打造海丝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加强传媒、演艺、会展、工艺等行业和旅游产业的价值链衔接,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营销环境。体育服务业要围绕建设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合作开发示范基地、全国一流的滨海运动休闲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挥体育用品业优势,着力拓展体育服务产业链;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在泉州组建职业运动队(俱乐部),承接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赛事,发展竞赛表演业;构建大中型体育设施、社区健身场地、各类俱乐部相结合的群众体育活动网络,发展健身休闲业;争取更多国家级运动项目训练基地落户,支持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和体育专项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培训,发展体育培训业。健康服务业要围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培育壮大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优化医疗机构设置,扩充优质医疗资源,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培育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和母婴护理等护理服务业态;推动泉台健康医疗产业合作;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合作,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养生服务、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健康服务多样化发展。

(三)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精细化、社会化、信息化。

1.做大做优特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培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体系。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持续开展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园艺产业“3111”工程、畜禽产业“7153”工程、林业产业“31347”工程和休闲农业“324”工程,建设15种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造茶叶、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园艺、林竹等7大全产业链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引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装备,深化泉台农业对接,强化泉台种苗产业合作,建设好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台资农业企业技术交流推站(点)、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产品市场等平台,打造对台农业合作示范区。

2.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蔬果菌、水产、花卉、林竹示范基地和智能化示范点,创建园艺植物标准园和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提升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渗透融合,构筑农业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泉州市农科所泉台果蔬园、安溪县茶叶园、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三个分园的建设,支持安溪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泉台果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海洋生物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转化科技成果。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农业科技园区和永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四)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

顺应“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发展新形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1.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发展物联网产业,支持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快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与技术推广,力争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重点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联网龙头企业。加快智慧家庭建设,为市民提供现代家居和生活体验环境,满足用户通信、娱乐、生活、物业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加快泉州软件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在泉州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支持本地龙头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规模。

2.建设大数据和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全省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和“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承载基地。推进丰泽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安溪惠普聚贤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等项目的研发和推广,推动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等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一批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泉州制造业网络化应用与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质量信息网络工程建设,促进企业向垂直一体化职能供应链运营管理模式转变。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率先建成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合理布局发展空间,以环泉州湾为核心、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围头湾地区为两翼的新增长极,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带五岛十区”的总体开发框架。加快推进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石狮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泉州台商投资区海洋经济产业园、晋江深沪海洋生物科技园等一批海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2.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优化发展现代渔业,着力发展健康生态养殖,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及产业化工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扶持建设多功能远洋渔业产业园区、海外综合开发基地,力争在远洋渔业的规模和效益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进军水产品加工业,推进水产加工产业向高端延伸。推动海洋生物科技企业产品链向保健品、药品与生物制品延伸。积极培育海洋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港口物流、冷链物流等,加快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文化与创意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集聚发展临海石化工业、海洋机械装备业、临海能源工业等高端临海产业,储备发展深海技术装备制造业、深海采矿业、深海生物基因技术等深海高技术产业。

(六)做大做强建筑业

以建设“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为目标,依托和发挥建材家居产业和建筑之乡优势,全面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延伸建筑业产业链,打造集成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建筑产业集群。

1.推动建筑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鼓励建筑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支持骨干企业从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发展,由单一建筑施工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培育一批企业向公路、铁路、港口航道、电力、石油化工、通讯、隧道工程等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发展,引导低资质施工企业向劳务企业转型。支持龙头企业带动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及建材家居等关联企业共同拓展境外市场,支持建筑企业总部建设,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

2.推动建筑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大力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新型建筑体系,努力实现构件设计标准化、预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的施工生产方式的转变。支持骨干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加强建筑工业化技术开发应用,引导建筑企业参与省部级各类科技示范工程的建设。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一体化、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推动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形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一体化的新格局。

(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挥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优势,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泉州实体经济的文化内涵,提升闽南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生产力。

1.积极发展内容产业。广播影视业要实施原创精品工程,创作生产具有海丝特色、闽南风格、泉州表达的影视作品,提高收视率。要拓展延伸广播影视产业链,推进渲染、音效、捕捉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媒体制作、体验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互动电视、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扶持广播电视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打造1-2个全国名牌频道(率)或名牌栏目。新闻出版业要不断提升报刊采编水平,增强公信力。印刷企业要引进先进设备,大力发展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支持中国包装印刷产业(晋江)基地、石狮印刷产业园等做大做强。演艺娱乐业要充分发挥我市演出团体多、优秀剧目丰富的优势,扶持传统剧目,创作精品剧目,培育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增加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发展一批面向市场的演艺文化企业,推动演艺与旅游产业结合。争取在手机终端内容、音乐彩铃、动漫阅读等方面有新突破。

2.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大力发展生产性文化服务业,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实业基础,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民营经济、制造业发展结合、与技术、信息产业结合,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网络传媒、广告等产业,

推动工业设计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扶持文化创意企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资本化发展,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会展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业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创意业基地。

3.加快发展文化制造业。支持发展广播影视、演艺舞美设备等文化装备制造、无屏电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等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等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延伸融合、交叉融合、关联融合发展,支持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工艺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以文化产业公共品牌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

四、主要工作举措

(一)突出创新驱动引领

1.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群体。加快推进“机器换工”专项行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企业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的建设与运营,提高关键生产制造工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工艺流程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柔性生产的能力。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探索多种形式、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形成线上与线下、制造与服务、科技与市场、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继续拓展企业制度创新,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开展精益生产、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咨询诊断活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20年,“专特精”、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200家以上。

2.建设创新服务载体。按照每个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一个以上高端创新服务平台的目标,加大国家公共技术平台的引进力度,加强公共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州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纺院泉州分院、中国皮革和制革研究院泉州分院、中国食品研究院泉州分院、福师大泉港石化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建立常态化公共服务对接机制。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及国际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鼓励企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强化资源共享。到2020年,引进或共建国内知名研发机构25个以上,引进国内研发团队25个以上,联合研发项目75项以上。

3.打造众创空间。以各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充分利用闲置工业厂房、商务科研楼宇、仓库等载体,突出整合线上服务平台、线下孵化载体、创业辅导体系、技术与资本支撑等四大要素,打造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宣传营销、专业服务、创客孵化、咨询交流等创新创业孵化器,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完善现有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功能,打造形成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45个以上。

4.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机械装备、道路交通、医学健康、科技服务、智慧城市、绿色建筑产业、特色效益农业等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一批标志性重大产品。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转化与应用,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开放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以及科技金融服务无缝对接。

(二)推动质量品牌提升

1.深入实施“品牌泉州”提升工程。提升产业品牌,支持纺织服装、建材家居、食品产业等产业集群申请集体商标,探讨集群内企业使用集体商标的规则和模式,探索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在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媒体上进行区域品牌统一宣传推介。提升城市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深入挖掘整合我市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资源,打造泉州城市品牌,支持我市茶叶、陶瓷、香、雕刻作品等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作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品牌国际化,引导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鼓励品牌企业国际商标注册、境外商标维权和开展国际品牌合作。

2.提升泉州制造质量水平。加强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针对影响产品质量关键问题和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强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质量诚信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质量信用制度。加快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质量公共服务能力,针对优势产业集群内存在的共性、关键和重大技术质量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开展泉州市制造业的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发布“年度泉州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报告”。

3.推动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参与标准认证。鼓励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主导和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提高生产、技术、安全、能耗、环保、质量等行业标准水平,做好标准间的衔接,加强标准贯彻,引导企业技术升级。支持纺织鞋服、食品产业、建材家居、机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联盟标准制定,以及主导产业产品、技术与管理的联盟标准制定,抢占行业制高点。

4.优化知识产权结构。优化专利结构,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加强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培育一批核心专利的产业化示范项目,提高知识产权的应用效率。支持同行业企业和产业链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专利池,在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重点产业开展专利信息分析运用工作,引导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部署核心专利,提高市场竞争力。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三)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1.打造新型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和企业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施企业家和管理者素质提升培训计划,积极培育有转型升级方向、有创业创新激情、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鼓励企业家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产业转型方向。引导企业立足实体经济,注重创新发展,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全面融入海丝“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地方试点等城市战略。

2.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实施泉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创建“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探索建立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服务、评价等人才开发机制。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举办、参与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海外人才创业周,依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采取“人才+项目+团队”引才方式,加强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

3.强化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加大技术工人培训投入力度,依托泉州本土高校乃至省内、外高校资源及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围绕重点产业,按照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开办创新创业专门课程,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探索构建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的专职科研队伍。

(四)调整优化园区载体

1.加强重点区域布局建设。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结合“一湾两翼”城市总体构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以“一湾”为核心,发展湾区经济,加快培育都市型产业,打造区域服务中心、创新中心;建设泉州开发区、鲤城高新区为新型高科技示范区,推动出口加工区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将泉州台商投资区打造成泉台经济对接重要平台和先行先试示范区。统筹规划建设石狮北部沿海经济片区、晋江滨江商务区、南安丰州片区、南安滨江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洛江经济开发区、惠安崇武片区等对接区,不断巩固环湾“980”的核心地位。提升泉港-泉惠石化组团的产业地位和产业服务功能,建设“北翼”海峡西岸乃至全国重要的临港重化、港口工贸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水头-石井-安海-东石整合优化,加快晋江、南安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打造“南翼”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推动安永德根据主体功能区布局,重点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山地经济。

2.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引导存量产业入园发展,推动有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发展或调整区位、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与国内知名园区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推动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生态工业园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旧工业区改造,鼓励旧工业区通过产业置换提高产业集聚度,向专业园区发展。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先将其改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业厂房和“科技厂房”,建设特色产业孵化基地,规模档次较低的企业结合技改逐步进行搬迁或兼并。

3.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按照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泉州高新区主园区、鲤城高新区、泉州软件园、石狮高新区、石狮海洋生物科技园、晋江五里高新区、晋江智能装备产业园、洛江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园、泉州高新区清濛园、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明确基地产业布局,确保产业发展用地、环保指标落实,基础设施到位。加大对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产品设计中心、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公共认证及注册服务平台、孵化器平台、公共信息平台等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培育和引进,促进企业、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资源向基地集中,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

4.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的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产业集聚、服务企业集中和服务功能集成。现代物流集聚区倾向于港口和制造业结合区域,重点打造石狮石湖物流园、晋江陆地港、晋江金井围头物流园、晋江快递产业园、南安观音山物流园、南安石井现代物流园、泉州火车东站物流园区、惠安公铁联运物流园、泉港南山片区物流园、台商投资区临港物流园等载体。创新金融集聚区侧重配套功能齐全的中心城区核心区域,重点打造东海金融区、鲤城科技金融中心、泉州开发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石狮金融文化中心、晋江金融广场、基金小镇等载体。电子商务集聚区侧重各地中心城区交通组织便捷区域,结合传统市场改造提升,与本土优势产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重点建设安溪弘桥智谷(泉州)电商园、德化电子商务创业园、海西(石狮)电子商务产业园、鲤城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石狮轻纺城、中国鞋都电商创业园、晋江互联网+中心商务区、泉州网商虚拟产业园、丰泽华大电商园等载体。文化创意集聚区要贴近本土文化资源辐射核心区域,布局建设新园区,充分改造利用旧工业区,重点打造领SHOW文化创意园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源和1916创意园区、晋江三创园、晋江洪山文化创意园区、石狮星期YI·创意园等载体。旅游休闲集聚区要注重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核心区域,重点打造清源山、泉州古城、崇武至秀涂海岸带、德化九仙山、永春牛姆林等载体。

5.加快建设总部集聚区。以“海丝”先行区建设为契机,以侨商聚集、民商回归为突破口,规划建设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区,鼓励和吸引泉商企业回归,建设企业总部、商务运营中心和服务职能机构。整合现有规划建设的各类总部经济区,加大总部经济区引进入驻总部企业及相关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力度,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竣工投入运营。加强集聚区入驻业态引导,推动辖区内总部企业向规划建设的总部区集聚。

(五)实施高端重大项目带动

1.积极引进高端重大项目。发挥各县(市、区、管委会)的招商责任主体作用,整合加强招商力量,完善项目前期策划、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协调推进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新兴业态项目;加大力度引进主导行业产业链龙头项目、上下游延伸配套项目。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投产增效。

2.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立足大招商、招大商,推进“三维”项目对接,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企)、民企500强和台湾100大企业等国内外行业龙头,推动现有的大企业大项目增资扩产。对引进的重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对特殊重大企业给予超常规支持,力争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产业突破,带动行业内企业的转型升级。

3.推动行业并购重组。积极应对国内外区域和产业竞争形势,把握国家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导向,支持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形式增资扩股,推动企业开展行业内横向、纵向整合和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盘活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和过剩产能。支持龙头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新兴产业的投资和配套发展,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股份制产业集团,稳步推动产业资本向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的渗透。做大做强市属国企,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民生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吸收增量、存量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鼓励非公有经济投资入股,将国有企业改制为规范化公司制企业,着力培育1-2家大企业大集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六)海丝先行开放合作

1.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编制完善泉州先行区建设相关规划,推动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十大重点工程和200个重点项目,争取一批互联互通、经贸合作等早期收获和示范项目率先突破。加快打造海丝开放平台,积极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加快推进泉州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区整合,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建设好泉州台商投资区,创建泉州侨商产业集聚区、侨商民商联合创业园,充分调动广大泉籍华侨、华人、台商和民营企业参与海丝先行区建设。

2.提高产业国际合作水平。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力争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纳入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范围,探索符合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承载“海丝”投资贸易的相关园区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与东南亚、中东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我市共建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合作园区、海洋城、服务业专区等,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民企国际化,开展绿地投资,在“海丝”沿线城市共同设立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商品城、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商配送中心,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金融支持、投资保险和投资信息服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企业抱团入驻境外商城,示范带动和创建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有实力的外贸企业通过国际品牌合作、营销渠道等方式抢占国际终端市场。加大资源原料、高端设备进口力度,加强技术、管理、服务合作和引进。

3.推动产业区域协作。加快厦漳泉同城化,按照市场机制和互利共赢原则共建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平台,促使产业聚集,提升三市产业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更好实现区域分工和产业合作,重点加快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湖里园、思明园建设。依托快速通道,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泉州优势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结合台湾先进服务业及文化创意产业,深化与台湾地区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泉台合作产业园。探讨泉州(域外)产业转移基地,鼓励企业为扩大生产能力和完善市场布局而进行的向外扩张转移,使重点产业转移承接地成为泉州产业链、经济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4.提高产业链合作水平。持续深化“万家企业手拉手”活动,推动订单对接、产能对接,支持龙头企业组织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深化专业分工,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自身承接协作配套能力,主动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创新供应链管理,以行业协会牵头,依靠物流、信息技术,整合主导产业制造资源,构建“品牌企业+加工企业+原辅材料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鼓励企业申请军工产品生产资质认证,推动产品金融军队采购名录,加快军民技术成果转化运用,不断开拓军品市场。

(七)淘汰落后绿色发展

1.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制订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的行业整治及落后产能淘汰目录,分年度确定整治、关停企业名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落后和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电机、锅炉、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强化能效、效益、环保、管理等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措施,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

2.加强节能减排。建立产业生态发展倒逼机制,制定行业生态标准门槛,采取能源资源限量供应等措施倒逼企业实行节能减排。深化行业能效对标活动,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节能产品技术推广,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建立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控”制度完善排污权交易,按照污染物减排要求,逐年提高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价格。

3.加快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强化全市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继续完善“两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流域水量补偿新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用水总量控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加快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努力创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确保德化陶瓷产业园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工作按照国家批准的循环化改造方案有序推进;着力建设福建海西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打造全省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积极推动石狮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德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建设,推动全市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五、保障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增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责任感、紧迫感,抓紧成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工作。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细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制订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高端重大项目引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引进、财税扶持、金融支持、土地保障和引导民间投资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要结合“三比一看”活动,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组织协调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

(二)强化路径引导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具体工作职责,组织深化产业链条梳理,研究各产业现有基础、发展条件,以及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所处地位,分析产业发展强项和短板,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核心问题,研究提出具体支撑龙头企业、在建重大项目、在谈项目、策划项目,具体支撑园区载体、创新平台,形成明确的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要围绕路线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每个产业链均有明确分管市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区,形成一个重点产业一班人马、一套举措。

(三)创新服务模式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对涉及企业的审批事项尽量取消或改为备案,尽量放权于企业和市场,全面推广“一照一码”工作,推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目录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开展电子证照试点,加快泉州市电子证照共享平台二期工程建设,整合建设市级网上办事大厅,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流程电子化办理。继续完善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创新政企互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和配套实施方案、政策措施,安排专职人员,有针对性开展专项行动,解决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

(四)发挥财税引导

加强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力度,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减少对企业直接补助,从补建设向奖效益、从补企业向补平台转变,采取奖励性(拨改奖)、补助奖(拨改贴)、资本性(拨改投)等多种投入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环节和重大项目。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统筹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发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数控一代”、众创空间、新兴产业等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产业投资基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梳理惠企政策,落实首台套政策、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设备投资按比例抵免税额、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五)加大金融支持

引导银行业机构增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对产业升级、企业技改、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创新产业链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龙头企业担保、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业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开发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担保抵押方式。抓好专利质押融资国家试点工作,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扩大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加快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推进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等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和公司债实现再融资,鼓励创业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大力推动和组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支持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加强“投贷联动”,发展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

(六) 优化用地保障

推进产业用地在产业集聚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等区域内集中配置,推动产业项目进入市县两级产业集聚区,强化对企业用地的投资强度、产出率管理评价。严格落实限制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加强产业用地供应分类管理,严禁向淘汰类产业项目供地,严格控制限制类项目用地。抓紧修订“三旧”改造政策,加快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大力度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利用现有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创新土地供应体制,允许各地试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合理安排用地指标,增加对创新科研用地的支持,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倾斜,优先解决工业园区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七)完善考核评估

根据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完善对应转型升级目标任务的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经济、海洋经济等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加强对关键性指标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并通报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具体任务事项、制定推进措施计划,提供可检验的成果形式,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段考核,实施绩效奖惩,切实以指标落实倒推工作进度,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八)营造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宜居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的流动、集聚。加强土地、煤电油运等要素科学配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源要素保障。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组织行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发挥“敢为人先,善拼敢赢”的闯劲,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人物、创新团队、示范企业。

中共泉州市委

泉州市人民政府

2015年8月7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泉州鲤城池峰路,俩初二女生过斑马线被撞亡 肇事司机被多人叫停,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刑拘 事发路段是断头路,交通设施缺位严重,乱象多

闽南网9月19日讯 罗先生夫妻从来没想过,会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和13周岁的女儿小霞告别。

昨天早上8点多,泉州鲤城池峰路乌石段附近的斑马线上。妈妈吻着小霞带血的手指,泪流满面。

延伸阅读:泉州2名女生被撞死现场图片 母亲路中抱紧尸体不肯放手

妈妈吻着小霞的手指,泪流满面

长旺/制图

这场让人措手不及的永别,在同一条路的不远处,撕碎了另一位母亲的心。

小霞是泉州凌霄中学初二年的学生。昨天早上7时许,小霞和同龄的隔壁班同学小梅,同骑一辆电动自行车上学,过斑马线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上并碾压。小霞当场被撞身亡,小梅被卡在货车车头底下,拖行了50米左右才掉落。

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肇事司机没有停车,后被多名群众叫停,时隔3分钟后才折回现场。昨日下午,泉州鲤城交巡警大队方面通报,肇事司机李某血样中的酒精浓度达到111.48mg/100ml,涉嫌交通肇事罪,已被刑事拘留。

永远穿不过的斑马线

肇事车是一辆白色的厢式轻型货车,车头部分已经明显凹陷,而车底,一部电动自行车还被紧紧卡着。

小霞和小梅,躺在相隔50米左右的路面上。从撞击发生的斑马线附近,到货车最后停下的位置,散落着电动自行车的零件碎片,以及女孩的书包和鞋子。靠左的超车道上,一条长达二三十米的刮痕,疑是电动自行车被卡后刮擦路面留下的。事故的惨烈程度,让人不忍直视。

海都记者了解到,小霞来自江西,小梅来自重庆,两个女孩关系很好,下课后经常在一起玩。事发时,两人从泉州游乐园一侧,同骑一辆电动自行车,正经由斑马线横穿公路。

鲤城交巡警大队、鲤城安监局、江南派出所等部门赶到现场调查,而肇事司机李某,也很快被警方控制起来。

再也蹦不起的好姑娘

8点多,小霞的父母骑着电动车赶到。一看到倒在地上的女儿,夫妻俩当场瘫软下去。

小霞父亲罗先生说,他们一家来泉州十几年了,小霞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目前租住在鲤城浮桥街。“女儿学习成绩一般,但平时很乖巧。”罗先生说,小霞很懂事,不忍爸妈辛苦,包了大部分家务活,还会帮忙带弟弟妹妹。“人就这样没了,赔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夫妻俩扑倒在地,悲恸哭号。

小梅的父亲则长时间一脸呆滞地站在人群中,妻子瘫倒痛哭,亲属想搀她起来,却怎么也拉不动。夫妻俩都在南环路一家工厂上班,有两个女儿,小梅是老二。

海都记者从凌霄中学了解到,该校早上7点50分开始上第一节课,学生通常在7点30分前要赶到学校。初三学生林晓(化名)目睹了车祸过程,一个早上都愣愣的。闺蜜黄晓(化名)听说小霞出了事,趴在桌上哭了一节课,“她性格活泼,见人都笑嘻嘻的。今后,再也见不到那个总在教室门口蹦蹦跳跳的身影了”。

“小霞和小梅在学校各方面都表现很好,是好孩子。”昨天,凌霄中学许副书记介绍,校领导正针对这起惨烈车祸开协调会,并展开慰问、安抚等善后工作。事发后,学校已对全校学生开展相关的交通安全教育。

不忍直视的监控记录

距离事发路口一两百米的地方,有一个监控探头正巧记录下了事发经过。

06:59:40:路上车辆很多,肇事货车从池峰路南迎宾大道方向往万祥商城行驶,经过一个掉头路口时,从超车道快速超过一辆小轿车,摇摇晃晃开到中间车道上,此时距离事发路口只有几十米。

07:00:04,货车行驶到事发斑马线路口,小霞和小梅的电动自行车从乌石村路口行驶进斑马线,货车撞上。小霞当场被撞身亡,小梅则连着电动车一起被卡在货车车头底下,拖行了五十米左右才掉落。

撞飞小梅后,货车又撞到中心绿化带被逼停,可过了不到半秒,货车又开始快速往万祥商城方向行驶。这时,有一部白色轿车开着双闪,加速跟在货车后面。7点03分,肇事货车缓慢折回,掉头停放在事发现场附近,此时有不少摩托车,都过来将货车围住。

上一页12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闽南网9月18日讯 今天清晨7点,在鲤城池峰路,一部直行的货车撞倒推行一部电动车数百米,造成车上两名初中生身亡,货车试图快速逃走时,被两部摩托车和一部白色轿车逼停,之后这名轿车司机不留名就离开了,如果你目击了逼停经过或者记得轿车车牌,请与我们联系。

重要更新:海都记者刚刚从鲤城警方获悉,司机血样中的酒精浓度达到111.48mg/100ml,涉嫌醉驾。

现场的摩的师傅小杨介绍,事故发生后,当事的货车想跑,他骑车到前方,骂那名司机。

另有一部白色小车也去帮忙逼停,对方往前开了七八十米后,才又绕回来停在事故现场,放弃逃逸的念头。

记者在现场看到,电动车零件碎片散满一路,扭曲变形的电动车还死死卡在货车车底。

【车祸现场视频】

车祸现场图片

寻找白色轿车司机

肇事车辆被白色小车逼停后,这名白色轿车司机不留名就离开了,如果你目击了逼停经过或者记得轿车车牌,请与我们联系!(海都记者 陈邵珣)

联系方式:关注海峡都市报大泉州微信号(big-qz)或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起底清源山带路党

说起景区“带路党”,也许你不会陌生:一些人带着不知情的游客,沿着羊肠小道,七拐八弯,绕过层层关卡,进入景区游玩,从中收钱牟利。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的主入口处就有这样一些人,骑着黑摩的,常年载客上山,逃票进景区,影响景区日常收入;周边村庄个别居民,利用游客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带客进景区,每人收取20—30元不等,侵蚀公共资源,扰乱景区门票秩序;更有游客靠着网上的“逃票攻略”,自行进行逃票。这些“不走寻常路”的行为,时常险象环生。

随着国庆黄金周临近,东南早报派出几路记者,深入清源山主景区,暗访“带路党”,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其中隐藏的种种危害,为长假即将出游的广大市民游客提前提个醒:

出门游玩,安全第一!

铁丝网+三角梅 也挡不住“带路党”

铁门经常被人撬开,景区无奈只能焊死。

为了了解清源山景区周边“带路党”情况,摸清他们具体操作过程,日前东南早报记者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对逃票行为进行体验式暗访。

第1路

近日东南早报爆出清源山“黑摩的”20元载客上山被查的新闻,20元真的能载客上山吗?日前东南早报两名记者乔装成普通外地游客来到清源山脚下,一探究竟。

摩的司机拍胸脯

“20元拉你上山,不用买门票”

人刚下车摩的合围 强拉硬拽全力游说

记者在180医院门口观察发现,车水马龙的路口边停着不少摩托车,这些车主站在车旁开启“火眼金睛”模式,一看到背着旅行包戴着帽子的行人就上前询问。

两名记者前脚刚踏下车门,几名在街边候客的摩的司机便跃跃欲试。一名皮肤黝黑、戴着帽子、身穿红色长袖外套、操着外地口音的摩的司机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记者身边。

“是不是要去清源山,去买门票两个人要110元,我载你上去,不要门票。”一听记者盘问价格,这名摩的司机更起劲了,伸出两个指头接着说,“我载你进去,一人20元钱”。

见记者半信半疑,他麻利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清源山门票,直指“票价:55元”几个大字。记者称要考虑一下,他又说道,“这个景区是一票制,我给你送进去,什么时候下来,没人管你的!”“过段时间,门票要涨到70元了,你们再来就不是这个价格了!”他极力游说。

上一页1234下一页显示全文 点击进入闽南网论坛>>

巨乳美女刘飞儿私房性感写真照

超治愈系白皙极品妹子Mita Liang酥胸比基尼自拍照

前原友纪19岁 専門学生番号大全SIRO